

在《ESG破冰领航之启行篇(上):ESG的缘起及生态系统》(请点击蓝字标题进行跳转阅读)一文中,我们从全球发展的视角介绍了ESG理念的含义、起源,以及包括政府、监管机构、交易所、国际组织、第三方评级机构、投资机构、实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ESG生态体系。
相比于国际社会,ESG理念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多方主体的参与下,ESG理念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将持续行驶在快车道上。以此为背景,启行篇(下)将回归中国语境,以企业开展ESG实践及ESG投资的驱动因素为切入点,探索企业及投资机构开展ESG实践及投资的路线图。若您重点关注企业的ESG实践,您可重点阅读本文的第一部分:企业如何开展ESG实践;若您更加关注投资机构的ESG实践,您可重点阅读本文的第二部分:投资机构如何开展ESG投资。
目录
一、企业如何开展ESG实践
1. 开展ESG实践的驱动因素
2. 如何开展ESG实践
二、投资机构如何开展ESG投资
1. 开展ESG投资的驱动因素
2. 如何开展ESG投资

企业如何开展ESG实践
1. 开展ESG实践的驱动因素
ESG涵盖议题的广泛性以及ESG生态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ESG实践不仅仅是重点排放企业、上市公司等特殊主体才需要关注的专属议题,而是一个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话题。企业开展ESG实践,不仅是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也受到企业融资、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等诉求的影响。具体而言:
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逐渐成为常规项、必选项。如《ESG破冰领航之启行篇(上):ESG的缘起及生态系统》所介绍,目前各法域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整体上呈现逐步加强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ESG报告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二份年报。
央企、国企响应国资委开展ESG实践的号召。2022年,国资委表示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1]。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ESG实践将成为央企、国企近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满足ESG细分领域的合规要求。考虑到监管机关在ESG细分领域诸如温室气体排放、人权合规、环境污染、数据与网络安全、食品安全、反腐败等的执法不断加强、企业ESG违规成本不断增加。对于各类企业而言,将ESG理念融入日常运营,建立恰当的风险防范机制,将有助于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ESG违规风险。
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机构逐渐增多,企业面临投融资压力。目前,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开始以ESG理念管理其资产[2]。投资机构可能将ESG表现不佳的公司排除出投资组合之外或降低对该等公司的投资比例,不符合ESG理念的企业可能面临一定投融资压力。
此外,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也是企业开展ESG实践的动力来源之一。尽管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符合当前法律法规的要求,但仍有可能因不重视ESG,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商誉减值,甚至业绩下滑遭受经济损失。开展ESG实践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上述风险。
2. 如何开展ESG实践
ESG实践是将ESG理念以符合公司经营实践的方式嵌入到公司合规管理及业务运营中的过程。ESG实践不等同于每年度撰写并披露ESG报告。一份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准确反映现实状况且言之有物的报告需要有效的ESG实践的支撑。
事实上,ESG实践也可以融入到企业当下的合规管理工作中,同时进一步延伸合规管理的外延——ESG实践不仅关注合乎法律法规,也关注法律要求以外的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公众形象的其他领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保护以及更强的驱动力。
具体而言,企业可以考虑通过下述步骤开展ESG实践:
(1)了解ESG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企业开展ESG的目标与计划
公司高层对ESG的理解与认同是企业开展ESG实践的基础。公司高层需了解ESG含义、ESG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机遇/影响及业界实践,认可ESG的价值,才能真正推动ESG实践在企业落地。
此外,公司高层也需要在了解ESG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发展情况、发展目标,明确公司在不同阶段开展ESG实践的主要目的、计划和拟投入的资源。例如,对于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面对逐渐加强的ESG监管要求,企业可以考虑以1-2年为单位,系统性地规划企业的ESG相关工作,力争在上市前已有相对成型的ESG实践;对于临近上市的企业而言,则可以考虑分两阶段开展ESG实践:在上市前,企业可以紧密围绕上市过程中的ESG信息披露要求与实践开展优先级较高的工作,例如搭建ESG管理架构,明确董事会在ESG事项中的参与;梳理ESG实质风险、公司已经采取或将来拟加强的管控措施等。在上市后,企业可以结合适用的信息披露要求、指引、标准以及企业开展ESG实践的目的,进一步系统性地完善ESG工作。
(2)完善ESG管理架构
ESG实践的开展离不开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与监督层的支持。其中,决策与监督层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确定ESG目标及规划,确定实质性ESG议题,监督及评价公司的ESG实践情况及审核ESG信息披露的内容等。实践中,ESG工作是否能够有效推进往往有赖于公司最高管理机构,即董事会的决策与监督。就董事会具体的参与方式而言,不同行业、规模和属性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例如由董事会本身或业已成立的下属委员会(如战略委员会等)或单设ESG专门委员会负责ESG决策及监督。
就管理层而言,为保障ESG决策有效落地,公司可以考虑新设/指定恰当的部门或委员会,例如由管理层组成的ESG委员会或指定由公司目前负责统筹合规工作的部门(如合规委员会等)等,负责根据决策层制定的ESG目标及规划,协调各业务部门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向相关部门下达ESG工作任务并协调公司资源投入;协助最高决策与监督机构落实ESG的工作计划。
在执行层面,具体业务部门可以成立小组或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制定及执行本业务领域ESG具体行动方案;上报ESG问题、ESG风险事件;配合开展ESG评估与检查;收集整理ESG相关信息等。
由于各公司组织架构不尽相同,ESG相关职能如何融入现有的组织架构、全面覆盖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层并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在搭建ESG管理架构时,企业应考虑以下因素:确保决策层、管理层具有管理ESG多议题的知识与经验;确保监督层具有独立性;确保不同岗位职责明确且能够相互配合,此外也需要考虑管理架构的现实可行性、与公司已有组织架构(例如合规管理架构)的协调性。
(3)识别ESG实质性议题
ESG具有多元、广泛的内涵,E、S、G各个方面所囊括的议题众多,并非所有议题对于一家特定的企业而言都同等重要。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议题中筛选出对企业具有实质性影响的议题,进而纳入企业ESG管理的范围,是每个企业在开展ESG实践的过程中都将面临的关键问题。
在ESG领域,实质性议题的识别通常需要关注两个维度:相关议题对企业业务的影响及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由此分为内部重要性评估与外部重要性评估两部分:
-
内部重要性评估:是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主要人员,基于企业开展ESG的目的以及企业发展现状,识别对公司业务发展有实质性影响的ESG事项并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主要考虑因素包括:(1)企业的愿景、竞争策略、价值观等;(2)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法律法规、国际多边条约或企业自愿订立的协议或加入的倡议等;(3)企业所属行业的主要ESG议题、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4)同行业公司的实践等。在进行内部重要性评估时,企业可以在公司已有的重点合规领域识别工作的基础上,从ESG视角出发进行查缺补漏;还可以参考ESG相关机构/组织发布的行业实质性议题地图,例如来自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或第三方评级机构如明晟(MSCI)的实质性议题地图。
-
外部重要性评估:是指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利益相关方指受到企业活动影响,或对企业活动产生影响的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投资者/股东、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员工、政府及监管机构、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竞争对手、行业协会等。在确定利益相关方后,企业可以根据利益相关方的数量、重要性决定沟通方式,例如问卷调研、访谈、研讨会等。
我们将在系列文章中详细讨论企业如何识别ESG实质议题,请持续关注。
(4)针对实质议题确定管理目标及规划
基于已识别的ESG实质议题,企业可以据此确定ESG目标及规划。在制定目标与规划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情况、发展目标及企业可以投入的资源,确保目标明确且有依据、反映客观发展规律,同时也与公司的资源与预算相匹配,是一个实际可执行的目标。必要时,企业可以寻求专业第三方机构的帮助。此外,企业需持续关注不断变化的法规政策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适时更新企业的ESG目标和规划方案。
(5)完善ESG实质议题的管理体系
针对已识别的ESG实质议题,企业可能需要参考ESG相关标准、业界实践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首先梳理目前ESG实质议题项下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管理架构的设计、风险识别以及已经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ESG理念与目标、适用于企业的ESG标准以及同行业公司的ESG实践等进行差距分析,并逐步完善ESG管理体系。
通常而言,在企业已有合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开展ESG实践可能需要企业就特定的议题采取新的管理措施,例如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绿色供应链等议题;开展ESG也可能会要求企业对现有的合规管理措施进行补充,拓宽“合规”的外延。例如,在风险识别环节,如果企业此前主要关注的是法律法规、执法实践,那么在完善ESG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法律要求以外但可能造成公司声誉损害或长期来看会对公司业务造成影响的因素也纳入到管理体系中。
在开展ESG实践的过程中,建议企业定期对ESG工作进行评估,确保ESG实践有效开展并积累ESG信息披露素材。此外,企业通过定期开展ESG培训,可以使相关员工更理解ESG实践的重要意义,争取员工对ESG工作的认同、有效落实企业的ESG实践。

投资机构如何开展ESG投资
1. 开展ESG投资的驱动因素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其开展ESG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履行ESG相关承诺以及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
履行ESG相关承诺。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加入了以联合国责任投资组织(UNPRI)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承诺根据责任投资原则开展投资活动。尽管上述承诺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但仍可能会给投资机构带来负面影响。以基金为例,如其实际上未按照ESG相关原则进行投资,很有可能被贴上“漂绿”的标签。在一些法域,基金如存在信息披露不实的“漂绿”行为,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漂绿”质疑也会一定程度对基金的声誉造成损害、影响基金的运营。例如,对于PE机构而言,当越来越多的LP重视ESG投资时,如果股权投资项目存在“漂绿”的情况,可能会影响PE机构的募资。
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多项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ESG表现与企业的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在中国,也有研究证明,良好的ESG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ESG表现好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高于ESG表现较差的投资组合[4]。
此外,针对长期投资,开展ESG投资也有助于投资机构全面识别目标公司的潜在ESG风险,准确评估目标公司的投资价值:ESG投资不仅关注企业的合规状态,也关注企业的合规管控措施以及将来的潜在风险;不仅关注法律议题,也关注非法律的但却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财务绩效表现的议题。
2. 如何开展ESG投资
(1)确定ESG投资框架
投资机构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ESG战略,明确开展ESG投资的目标与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ESG投资组织架构,建立ESG委员会或工作组,负责统筹ESG工作;建立健全ESG投资政策指引,明确开展ESG投资的方式、要求及流程,并准备ESG投资工具包,例如各行业实质性ESG议题地图、负面筛选清单、ESG尽职调查工具(如ESG尽职调查问卷、风险评估打分表)、投后ESG管理工具等。
(2)将ESG纳入投资前的风险评估流程中
建议企业将开展ESG投资尽职调查作为开展ESG投资的重要步骤。不同于目前投资过程中通常开展的法律尽调、财务尽调,ESG投资尽调将侧重于对被调查公司的ESG风险,尤其是ESG风险管控能力的评估。通过开展ESG投资尽调,投资人可以全面识别其拟投资公司的ESG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可能影响拟投资公司估值的其他因素(例如:气候变化对可能对企业运营造成重大影响或因各国设立的碳减排目标带来的转型压力导致企业未来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支出将显著增加)、拟投资公司已经采取的ESG管控手段是否有效、将来在ESG方面的承诺以及兑现能力等,协助投资人准确评估拟投资公司的价值,并作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整体而言,ESG尽职调查可以通过下述几大步骤展开:
-
识别目标公司面临的实质性ESG议题:投资机构需结合对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立法执法趋势、国际准则及第三方评级机构等发布的实质性风险地图等,初步识别目标公司可能面临的实质性ESG风险。ESG实质性议题将框定尽职调查的范围。
-
ESG风险初步评估:为初步评估ESG相关风险,投资机构可向目标公司发送问卷了解目标公司就实质性议题上的管控情况;并通过公开信息检索了解目标公司面临的相关ESG风险,例如是否存在违法违规事件或负面新闻。
-
深入ESG尽职调查:在收到目标公司的初步问卷答复后,若判断目标公司在一些ESG问题上存在较高风险,建议对目标公司开展进一步的ESG尽职调查,例如:通过文件审阅、访谈、现场考察等方式进一步评估目标公司的ESG风险及管控情况。
-
ESG报告:ESG报告通常包括尽职调查发现、对应的法律风险、声誉损失、可能对业务运营造成的潜在影响,目标公司的管控机制是否有效并就此提出风险减轻建议。
关于开展ESG尽调的实务指南,请关注我们的系列文章。
(3)将ESG纳入投后管理
在尽职调查完成后,投资机构可以考虑在投资文件中纳入ESG相关条款以及在投后协助被投公司进行投后管理以提高被投公司的ESG表现。
就投后管理而言,针对被投公司当前开展ESG实践的情况,可以采取例如开展ESG培训;分析被投公司ESG管控差距;为被投公司设置可行的ESG目标及行动方案;阶段性评估被投公司ESG绩效及改进方案等步骤,协助被投公司减轻ESG合规风险、从无到有开展ESG实践。
(4)ESG投资定期评估及信息披露
为避免潜在的漂绿风险,建议投资机构注重ESG信息披露(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层声明、对ESG政策或投资策略、ESG投资成果的披露等),定期审视ESG投资战略、政策是否得到有效的实行,是否存在实践与对外信息披露不一致的情况并及时改正。

ESG理念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部分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ESG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可选项,而是企业自身经营或投资评估所需的常规项、必选项。由于ESG框架内包含的要素具有多元性、广泛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往往面临不同ESG议题。ESG概念和标准的模糊性给投资机构和企业在我国开展ESG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方达各团队在ESG框架下的每一细分领域都拥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经验,可以协助企业和投资机构在ESG之旅中应对ESG风险、拥抱ESG机遇。
接下来,我们将基于对ESG体系的整体研究,围绕企业如何践行ESG理念、投资机构如何开展ESG投资推出一系列专业文章,请持续关注。

1.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科技创新局社会责任局 更好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请见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643314/c23711009/content.html;国资委产权局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
2. 根据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全球已有5098家机构加入UNPRI,承诺按照下述六项投资原则进行投资(即将ESG问题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寻求被投资实体对ESG相关问题进行合理披露等,目前加入UNPRI的投资机构所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超过121万亿美元。Signatory Update,请见
https://www.unpri.org/download?ac=16278.
3.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ESG integration in US investing,请见
https://www.unpri.org/download?ac=4218.
4. 商道融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北京地区上市公司ESG绩效分析研究》。


ESG破冰领航之启行篇(上):ESG的缘起及生态系统


尹云霞(Kate Yin)
合伙人
kate.yin@fangdalaw.com
执业领域:专攻政府调查及公司合规业务
杨磊(Lei Yang)
资深律师
lei.yang@fangdalaw.com
张琪珩(Allison Zhang)
方达律师事务所
杨翠玲(Cuiling Yang)
方达律师事务所
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资讯或文章仅为交流讨论目的,不代表方达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任何法律意见。任何依据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作出的判断或决定(无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因此造成的法律后果,方达律师事务所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您需要相关法律意见或法律服务,欢迎与方达律师事务所相关律师联系。